孫子兵法成書於春秋時期之齊國人孫武,共十三章,全書約四千字。應用層面非常廣泛,除軍事外,亦可套用於生活當中。

孫子兵法語錄

始計
實虛
地形 九地 九變
謀攻 行軍 軍爭
用間 作戰 火攻
〈始計篇〉

〈孫子兵法.計〉

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校之以計,以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弗詭也〔註一〕。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順逆,兵勝也。

地者:高下、廣狹、遠近、險易〔註二〕、死生也。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註三〕。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註一〕民弗詭也:詭,違反、違背。民弗詭也,意指人民不會背叛啊!

〔註二〕險易:險,險阨的地形。易,平坦寬廣的地形。

〔註三〕曲制、官道、主用也:曲,部曲,軍隊編制單位。制,制度、編制。官,官吏。道,通導;導向、疏導,引伸有指揮管理之意。主,君主。用,使用、運用。曲制,部隊編制,屬於組織範疇。官道,官吏的指揮,屬於管理範疇。主用,君主的運用,屬於決策範疇。

〔譯〕

戰爭,是國家的重大事情啊!關係著人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謹慎研究的啊!所以用五件事來作為平常行政的綱領,用計算來比較敵我雙方這五件事的狀態,以索求出彼此的勝敗情況。

一叫做「道」,二叫做「天」,三叫做「地」,四叫做「將」,五叫做「法」。

「道」是指:令人民與在上位者有共同的意志,如此才可與人民出生入死,而人民也不會背叛啊!

「天」是指:天氣的陰陽、天候的寒暑,他們的轉換變化是由時間來控制的;而順應天氣與天候、背逆天氣與天候,則是軍隊用以取勝的戰術啊。

「地」是指:地形的高與低、廣闊與狹窄、遠與近、險阨與平坦。

「將」是指:將帥需具備智、信、仁、勇、嚴五種德性。

「法」是指:部隊的編制(組織)、官吏的指揮(管理)、君主的運用(決策),這三件事情的方法。

凡是這五件事,將帥沒有沒聽說過的;能知道其中道理的取勝,不知道其中道理的不能取勝。

〈孫子兵法.計〉

兵者,詭道也〔註一〕。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故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橈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預傳也。

〔註一〕詭道也:詭,違背、違反。道,規律、常規。詭道也,違反常規啊!

〔譯〕

軍隊必須要違反使用的常規啊!因此有能力反而顯示出沒有能力的樣子,運用了反而顯示出沒有運用的樣子;與敵人的距離接近時反而顯示出遙遠的樣子,與敵人的距離遙遠時反而顯示出接近的樣子。

我軍故意遺棄一些利益以來引誘敵人,我軍故意擾亂自己的陣形以引誘敵人來攻,我軍實力充足卻故意防備敵人,我軍力量強盛卻故意躲避敵人,我軍懷有怒氣卻還故意對敵人低聲下氣;

(當敵人上當受騙之後)攻擊他沒有防備的時候,出乎他的意料之外。這是兵家用以取勝的方法,不可以預先透露出去啊!

〈孫子兵法.計〉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註一〕;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敗,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註一〕算:指算籌,計算的工具。此處喻指勝算、籌碼。

〔譯〕

作戰前在廟堂中對敵我雙方的實力進行比較計算,結果是勝過敵方的,得到的籌碼就多;尚未作戰而在廟堂中對敵我雙方的實力進行比較計算,結果沒有勝過敵方的,得到的籌碼就少。

籌碼多的取勝的機會大,籌碼少的失敗的機會大,何況是沒有任何籌碼的呢!我用這個方法來觀察戰爭,勝敗就已經顯現了啊!

〈作戰篇〉

〈孫子兵法.作戰〉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久。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能得用兵之利矣。

〔譯〕

所以只有聽說過軍隊用樸實的戰術追求迅速取勝的,沒有看見過軍隊用巧妙的戰術追求緩慢取勝的。

戰爭長久而對國家有利的,這是從未有過的啊!所以不詳盡的理解用兵的害處,就不能得到用兵的利益啊!

〈孫子兵法.作戰〉

故善用兵者,役不再籍〔註一〕,糧不再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註一〕役不再籍:役,兵役。再,第二次。籍,登錄。役不再籍,猶如說兵役不再徵召第二次。

〔譯〕

所以善於用兵的人,軍隊不再徵召第二次,糧食不再運送第二次;武器裝備從國內取得,糧食則從敵人那裡獲得補充,因此軍隊的糧食就可以充足了!

〈孫子兵法.作戰〉

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共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譯〕

車戰時:獲得戰車十輛以上的,賞賜那個率先獲得的人,並且更換戰車的旗幟;將獲得的戰車混雜編列加以使用,將投降的士卒分散編列加以運用,這叫做戰勝敵人而更加強大。

〈謀攻篇〉

〈孫子兵法.謀攻〉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註一〕為上,破旅次之。全卒〔註二〕為上,破卒次之。全伍〔註三〕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

〔註一〕旅:軍隊編制單位。五百或二千人為旅。

〔註二〕卒:軍隊編制單位。百人為卒。

〔註三〕伍:軍隊編制單位。五人為伍。

〔譯〕

用兵的方法:

取得勝利而國家保持完整的是高明的,取得勝利而國家遭受破損的是次一等的。

取得勝利而軍隊保持完整的是高明的,取得勝利而軍隊遭受破損的是次一等的。

取得勝利而旅級單位保持完整的是高明的,取得勝利而旅級單位遭受破損的是次一等的。

取得勝利而卒級單位保持完整的是高明的,取得勝利而卒級單位遭受破損的是次一等的。

取得勝利而伍級單位保持完整的是高明的,取得勝利而伍級單位遭受破損的是次一等的。

因此,百戰百勝,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不戰而能取勝,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

〈孫子兵法.謀攻〉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譯〕   因此最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使用謀略,其次是使用外交斡旋,其次是動用軍隊作戰,最下等的策略是攻擊敵人的城池。

〈孫子兵法.謀攻〉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鈍〔註一〕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註一〕兵不鈍:兵,兵器、武器。鈍,不利;與銳對言。兵不鈍,指兵器不被磨鈍,猶如說兵器不遭到損傷。

〔譯〕

所以善於用兵的人,屈服敵人的軍隊而不是使用作戰的手段,拔取敵人的城池而不是使用攻擊的手段,破滅敵人的國家而不用耗費太久的時間,一定要用使自己保持完整的策略去爭奪天下。

因此兵器可以不遭受到損傷,而利益得以保持完整,這就是使用謀略攻擊敵人的方法啊!

〈孫子兵法.謀攻〉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譯〕

用兵的方法:人數十倍於敵人就包圍他,五倍於敵人就直接進攻他,一倍於敵人就再分散他的兵力,人數相當就要能戰勝他,少於敵人就要能防守他,不如敵人許多就要能暫時避開他。

所以如果人數小於敵人卻要採用堅固防守的策略,就會成為大敵的俘虜啊。

〈孫子兵法.謀攻〉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勝。知眾寡之用,勝。上下同欲,勝。以虞待不虞〔註一〕,勝。將能而君不御,勝。此五者,勝之道也。故兵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註二〕。

〔註一〕以虞待不虞:虞,料想、戒備。料想不到,自然不會戒備,故引伸有戒備之意。全句意指,以有所戒備的心態對付沒有戒備的敵人。

〔註二〕殆:危險。

〔譯〕

  因此知道影響取勝的條件有五種: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戰與什麼時候不可以戰的,勝。

知道軍隊人數多與少各自的使用方法的,勝。

在上位者與在下位者有共同的想法的,勝。

以有所戒備的心態對付沒有戒備的敵人的,勝。

將帥有能力而君主不加以駕馭的,勝。

這五項,是取勝的條件啊!所以在戰爭裡,能知道敵人也能知道自己的,作戰百次也沒有危險;不知道敵人而知道自己的,一勝一敗;不知道敵人也不知道自己的,每次作戰都一定會有危險。

〈形篇〉

〈孫子兵法.形〉  

昔善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也。不可勝,守;可勝,攻也。守則有餘,攻則不足。

〔譯〕  

古時候的用兵高手,先設法讓自己不可被敵人取勝,再等待敵人可以被自己取勝;不可被敵人取勝的主動權在自己手上,可以被自己取勝的主動權在敵人手上。

所以用兵高手,能使自己不可被敵人取勝,而不能使敵人可以被自己取勝。所以說:勝利雖然可以預知,卻不可以操控啊!在敵人不可取勝的時候,防守;在其可以取勝的時候,進攻。

防守則可使力量常保有餘,攻擊則力量常因耗損而不足。

〈孫子兵法.形〉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者也。故舉秋毫〔註一〕不為多力,視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所謂善者,勝易勝者也。

〔註一〕秋毫:鳥獸在秋天時新生的細毛,在此比喻重量極輕之物。

〔譯〕  

預見勝利,不過是一般人所知道的,這不是高明的人;作戰取勝,而天下人都說高明,這不是真正高明的人啊!

所以舉得起毫毛不會被認為力氣很大,看得見太陽與月亮不會被認為視力極佳,聽得到雷聲不會被認為耳朵靈敏。所以所謂的高明的人,是取勝於容易被我方取勝的敵人的人啊!

〈孫子兵法.形〉   故善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譯〕  

 所以高明的人,先站立在不能被打敗的地方,而不會喪失打敗敵人的良機。所以,勝利的軍隊先取勝再作戰,失敗的軍隊先作戰再求取勝。

〈孫子兵法.形〉

  故勝兵如以鎰稱銖〔註一〕,敗兵如以銖稱鎰。稱勝者戰民也,如決積水於千仞之隙〔註二〕,形也〔註三〕。

〔註一〕以鎰稱銖:二十四銖為兩,二十四兩為鎰,因此一鎰等於五百七十六銖。以鎰稱銖,比喻以極重與極輕相稱輕重,意謂兩者力量相差懸殊。

〔註二〕決積水於千仞之隙:決,決開。隙,積儲水量的堤防的裂縫。千仞,比喻極高。積水,比喻水量作用於堤防的壓力極大。所以在千仞高與積水的兩種壓力的作用下,決開堤防的裂縫便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全句比喻用彼此力量懸殊的勝利的軍隊去打敗失敗的敵方軍隊,是件極為輕而易舉的事情。

〔註三〕形:此處指敵我兩軍的形體的差距。好比地形中有高低、廣狹的相對概念,這些相對的地形之間存在著相同的元素,如高低都是就高度而言,就好像敵我雙方的軍隊都是由士卒組成的一樣;也存在著相異的地方,即彼此的差距,如高與低的差距,就好像敵我雙方的軍隊的力量差距一樣。

〔譯〕  

 所以勝利的軍隊打敗敵人就好像是用鎰來跟敵人的銖比稱輕重一樣,失敗的軍隊就好像是用銖來跟敵人的鎰比稱輕重一樣。

稱出的重量較重的,他使用士卒去作戰的情況,就好像是在千仞高的積滿水量的堤防上決開它的裂縫一樣,這是「形體」的差距所造成的啊!

〈勢篇〉

〈孫子兵法.勢〉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註一〕。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無竭如河海〔註二〕。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註三〕,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註四〕,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註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註六〕;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還相生,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註一〕以正合,以奇勝。正,正兵。奇,奇兵。合,敵我交戰猶如兩軍相合,故合引伸交戰之意。

〔註二〕江河:江,長江。河,黃河。

〔註三〕聲不過五:指宮、商、角、徵、羽五聲。

〔註四〕色不過五:指青、赤、黃、白、黑五色。

〔註五〕味不過五:指酸、甘、苦、辛、鹹五味。

〔註六〕嘗:即品嚐之意。

〔譯〕

作戰的方法,用正兵交戰,用奇兵取勝。所以善於出奇的人,他的奇兵好像天地般沒有窮盡,好像長江黃河般不會枯竭。結束了又再開始,就像日月的交替轉換;死去了又再生長,就像四季的輪流循環。

聲音不過五種基本的音調,然而這五種音調經過變化組合之後,便聽也聽不完了;

顏色不過五種基本的色調,然而這五種色調經過變化組合之後,便看也看不完了;

味道不過五種基本的味素,然而這五種味素經過變化組合之後,便嚐也嚐不完了!

戰鬥的勢位不過「奇」與「正」這兩種基本的狀態,然而「奇」與「正」經過變 化組合之後,便不可窮盡了啊!奇兵與正兵之間相互轉化,就好像圓環沒有端點可尋一樣,誰又能窮盡他呢?

〈孫子兵法.勢〉  

 亂生於治〔註一〕,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註二〕;予之,敵必取之。以正動之,以奇待之。

〔註一〕亂生於治:亂,無序,混亂無序。治,有序,秩序井然。整句意指,無序是由有序偽裝轉化而來,目的是引誘敵人來攻。其下的怯生於勇,弱生於強目的相同。

〔註二〕從:跟蹤、追蹤之意。

〔譯〕  

 混亂無序由秩序井然轉化而來,膽怯由勇敢轉化而來,衰弱由強盛轉化而來。有序與無序,這是戰術的變化所造成的;勇敢與膽怯,這是勢位的差距所造成的;強盛與衰弱,這是形體的相異所造成的。

善於調動敵人的:給予敵人一個假象,敵人必定去追蹤他;給予敵人一個誘餌,敵人必定去爭取他。用正兵來調動敵人,用奇兵來埋伏等待敵人。

〈孫子兵法.勢〉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弗責於民,故能釋民〔註一〕而任勢。任勢者,其戰民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者戰民也,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勢也。

〔註一〕釋民:釋,放開。民,軍中之民,士卒也。釋民,放開士卒,猶如說讓士卒自行為自己的生命而作戰。

〔譯〕  

所以善於作戰的人,在敵我雙方的勢位上尋求取勝的條件,而不去苛責於士卒是否出盡全力,所以能放開士卒而依靠勢位來取勝。依靠勢位的人,他使用士卒去作戰的情況,就好像轉動木頭與石頭一樣。

木頭與石頭的性質是:安穩則靜止,危險則行動;方形的就停止不動,圓形的就行動不止。所以善於作戰的人,他使用士卒去作戰的情況,就好像在千仞高的山上轉動圓形的石頭一樣,這是「勢位」的差異所造成的啊!

〈實虛篇〉

〈孫子兵法.實虛〉  

 凡先處戰地而待戰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註一〕。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者,出於其所必趨也;行千里而不畏,行無人之地也。

〔註一〕致人而不致於人:致,使人自行到來之意。致人者,握有主動權。致人而不致於人,猶如說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

〔譯〕  

 較先位居作戰地點以等待作戰的人,安逸;較後位居作戰地點而趕著作戰的人,疲勞。

所以善於作戰的人,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能使敵人自行到來的,是因為這麼做對他有利啊;能使敵人不得到來的,是因為這麼做對他有害啊!因此敵人安逸而能讓他疲勞、敵人飽食而能讓他飢餓的,這是因為我方出現在他所必然要趕去救援的地方的緣故;

我軍行走千里遠的距離而不感到畏懼的,這是因為我軍行走的是沒有人料想的到的行軍路線的緣故啊!

〈孫子兵法.實虛〉

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所守;善守者,敵不知所攻。微乎微乎,故能隱於常形;神乎神乎,故能為敵司命〔註一〕。

〔註一〕司命:神名。司,有掌管、掌控、管理之意。司命,掌管生命的神。比喻我方成為掌管敵方生命的主人。

〔譯〕  

 攻擊而必然取勝,這是因為攻擊的是敵人所不防守的地方啊!防守而必然穩固,這是因為防守的是敵人所必然攻擊的地方啊!所以善於攻擊的人,敵人不知道該防守哪裡;善於防守的人,敵人不知道該攻擊哪裡。微妙啊!微妙啊!所以能隱藏於一般的形體之下;神奇啊!神奇啊!所以能成為掌控敵人生命的主人。

〈孫子兵法.實虛〉  

 進不可迎者,衝其虛也;退不可止者,遠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註一〕乖:背離。

〔譯〕

前進攻擊而敵方不可迎戰的,這是因為衝擊的是敵方的虛弱之處;撤退而不可阻止的,這是因為距離已經太遠而追趕不上的緣故啊!

所以我想要作戰,敵人雖然築高營壘、挖深壕溝想要固守,仍然不得不跟我作戰的,這是因為我方攻擊他所必然前去救援的地方的緣故;

我不想要作戰,雖然只是在地上畫一條界線來加以防守,敵人仍然無法跟我作戰的,這是因為我方背離了他所攻擊的地方的緣故啊!

〈孫子兵法.實虛〉  

 故善將者,形人而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而為一,敵分而為十,是以十擊一也。

我寡而敵眾:能以寡擊眾,則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則敵之所備者多;所備者多,則所戰者寡矣。備前者後寡,備後者前寡;備左者右寡,備右者左寡;無不備者無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譯〕  

 所以善於統帥軍隊的人,能讓敵人現形而使自己無形,那麼我方的兵力便團結而不分散,而敵人的兵力則分散而不團結了。我方團結成為一體,敵人分散成為十個部分,這使得我方得以用十倍於敵人的兵力來攻擊敵人啊!

我方人數少而敵方人數多:能用人數少的軍隊擊敗人數多的軍隊,那麼我所要與敵人交戰的地點就不能讓敵人知道,如此則敵人所要防備的地方就增多了;

敵人所要防備的地方一增多,則他所能用來作戰的人數就相對的減少了啊!所以防備前面的人,後面的人數就少了;防備後面的人,前面的人數就少了;

防備左邊的人,右邊的人數就少了;防備右邊的人,左邊的人數就少了;沒有地方不加以防備的人,就沒有任何一個地方的人數是多的了。所以所謂的人數少,是由於防備敵人的緣故;所謂的人數多,是使人防備自己的緣故啊!

〈孫子兵法.實虛〉

知戰之日,知戰之地,千里而戰;不知戰之日,不知戰之地,則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

〔註一〕,亦奚益於勝哉!故曰:勝,可擅也〔註二〕;敵雖眾,可無鬥也。

〔註一〕越:超過。

〔註二〕擅:專擅。意指可為我方所把持。

〔譯〕  

 知道交戰的日子,知道交戰的地點,那麼即使千里遠的距離也可以前去交戰;不知道交戰的日子,不知道交戰的地點,則前面的不能援救後面的,後面的不能援救前面的,左邊的不能援救右邊的,右邊的不能援救左邊的:何況遠的相距了數十里的距離,而近的也相距了數里的距離呢?

所以就我的推算,超過敵人的兵力雖然很多,又能對取勝敵人產生什麼幫助呢!所以說:勝利,可以專擅;敵人的人數雖然眾多,也可以使他們無法與我交戰啊!

〈孫子兵法.實虛〉  

 形兵之極,至於無形;則深間弗能窺也,智者弗能謀也。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走下;兵勝,避實而擊虛。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勝。兵無成勢,無恒形,能與敵化,之謂神。五行無恒勝〔註一〕,四時無常立;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註一〕五行無恒勝: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彼此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剋: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相剋即是相勝。五行因為有相生相剋的關係存在,因此任何一行都不可能永遠處在一種固定的狀態之下,所以說「無恒勝」。

〔譯〕  

 變化軍隊形體的極致,就是沒有形體。(沒有形體)因此即使是深藏的間諜也不能窺視他,即使是高明的智者也不能圖謀他。

憑藉著形體而制定出取勝眾人的策略,眾人都不能知道,人們都只知道我所用以取勝的形體,而不知道我所用以制定出取勝形體的原理。

因此戰勝之後不應執著於重複使用同一個形體,而應該沒有窮盡的隨著敵人的形體來加以變化。軍隊的形體就好像水一樣:水流運行的時候,避開高處而趨向低處;

軍隊取勝的戰術,則是避開實的敵人而攻擊虛的敵人。因此水流憑藉著地勢而制定流向,軍隊憑藉著敵人而制定出取勝的策略。軍隊沒有固定的勢位,也沒有固定的形體,能隨著敵人的不同而加以變化的,這叫做達到神奇的境界。

五行沒有永遠取勝的一方,四季沒有總是停留在哪一季;日照的時間有長有短,月亮的形狀有盈有虧。(這一切都是變化著的。)

〈軍爭篇〉

〈孫子兵法.軍爭〉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

〔譯〕  

 軍隊相互競爭的困難,在於要能將迂曲轉變為直路,將禍患轉變為利益。所以迂曲我方行軍路徑,以麻痺敵人,而以利益引誘敵人,以阻滯其行動;而因此得以後發先至的人:是知道如何運用迂直策略的人啊。

〈孫子兵法.軍爭〉

  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

〔譯〕

軍隊相互競爭必須是為了取得利益,軍隊相互競爭必須是為了化解危機。若以全部的軍隊來爭奪利益,那麼因為軍隊各部的行軍速率有快慢之分,為了要同時到達,整體速度必然要遷就於速度慢的部隊,因此必然因為速度過慢而趕不上敵人;

若以部分(速度較快)的軍隊來爭奪利益,則又恐怕那些殿後的運送裝備或糧食的部隊遭到敵人攻擊與掠奪。

〈孫子兵法.軍爭〉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變者也。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指向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道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譯〕

所以不知道諸侯的圖謀的,不能預先結交;不知道山林、險阻、沮澤的地形的,不能行軍;不用當地人做嚮導的,不能得到地利。軍隊是以詭詐的形態存在的,是以是否有利來決定行動的,是以分散及聚合來進行變化的啊!

所以他急速的狀態應像「風」一樣,遲緩的狀態應像「林」一樣,侵略的狀態應像「火」一樣,不動的狀態應像「山」一樣,難以測度的狀態應像「陰天」一樣,動作的狀態應像「雷霆」一樣。分散行動或者掠奪土地,都應該事先權衡利害得失才可行動。先知道如何運用迂直策略的人將會取勝。這是軍隊競爭的方法啊!

〈孫子兵法.軍爭〉  

故用兵:高陵勿向〔註一〕,餌兵勿食〔註二〕,窮寇勿迫〔註三〕,銳卒勿攻〔註四〕;背丘勿迎〔註五〕,佯北勿從〔註六〕,圍師遺闕〔註七〕,歸師勿遏〔註八〕,此用眾之法也。

〔註一〕高陵勿向:陵,丘陵。向,本指面向,而因面向敵人就是為了作戰,所以此處引伸做仰攻之意。

〔註二〕餌兵勿食:餌兵,如誘餌般的軍隊。食,吃的意思,不吃餌兵,猶如不要去攻擊他或理會他之意。

〔註三〕窮寇勿迫:窮寇,非常窮困的軍隊,可能是沒有糧食等。迫,逼迫。 〔註四〕銳卒勿攻:銳卒,精銳的士卒。按孫子的說法: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潰。所以應避實擊虛。

〔註五〕背丘勿迎:背,背靠。迎,本指迎接,迎接敵人,就是迎戰之意。此句與高陵勿向皆是基於地形形勢不利於我方所提出的用兵法則。

〔註六〕佯北勿從:佯,假裝。北,敗逃。佯北,假裝敗逃的士卒。從,跟蹤,追蹤,追擊。此句與餌兵勿食皆是基於避免遭到敵人埋伏所提出的用兵法則。

〔註七〕圍師遺闕:圍,包圍。師,軍隊。遺,遺留。闕,缺,缺口。此句與窮寇勿迫皆是基於為避免敵人奮力反撲而造成我方遭受更大的損傷所提出的用兵法則。

〔註八〕歸師勿遏:歸師,正在回歸國境的軍隊。遏,阻遏,阻擋。此句與銳卒勿攻皆是基於同一思維提出的用兵法則。因為銳卒有銳氣,而歸師則一心只想回國,因此將奮力抵抗,所以不得急攻。

〔譯〕  

用兵的法則:不要仰攻在高陵之上的敵軍,餌兵不需理會,窮寇不得逼迫,銳卒暫緩進攻;不要迎戰背靠山丘的軍隊,佯敗不要追擊,包圍則遺留缺口,歸師不得遏阻。

〈九變篇〉

〈孫子兵法.九變〉  

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令有所不行〔註一〕。

〔註一〕君令有所不行:行,執行、遵行、奉行。據〈銀雀山漢墓竹簡.四變〉對此段的解釋認為,「君令有所不行」的前提是,當君主的命令違背了前面的四項「有所不」的原則時,才可以不予遵行的。而〈孫子兵法.地形〉則有言:「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由此可見,君令是否遵行,其前提是是否不違背所有對我方有利的用兵法則。

〔譯〕  

 有些道路不能行走,有些軍隊不能攻擊,有些城池不能進攻,有些土地不能爭奪,有些君主的命令不能遵行。

〈孫子兵法.九變〉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故務可伸;雜於害,故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以害,役諸侯以業,趨諸侯以利。

〔譯〕  

智者的思慮必然摻雜著利害兩面。摻雜著利,因此目的可以達成;摻雜著害,因此禍患可以解除。因此可以用害處來屈服諸侯,用功業來役使諸侯,用利益來驅動諸侯。

〈孫子兵法.九變〉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不可攻也。

〔譯〕  

用兵的法則:不要仗恃敵人不會來,而要仗恃我有對付敵人的方法;不要仗恃敵人不進攻,而要仗恃我有不可攻擊的地方。

〈孫子兵法.九變〉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潔廉可辱,愛民可煩。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譯〕  

身為將帥有五種危險:抱著必死決心的將帥可以殺掉他,貪生怕死的將帥可俘虜他,容易發怒的將帥可以侮辱他,廉潔自持的將帥可以污辱他,愛護人民(士卒)的將帥可以勞煩他。

這五種情況,是將帥的過失,用兵的災難啊!軍隊傾覆、將帥被殺,一定是因為這五種危險,不可以不明察啊!

〈行軍篇〉

〈孫子兵法.行軍〉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敵遠而挑戰,欲人之進者,其所居者易〔註一〕、利也。

〔註一〕易:平坦寬廣的地形。孫子之時以車戰為主,而戰車在「易地」始具有優勢,因此有此言。

〔譯〕  

敵人與我相近而仍能保持安靜的,這是仗恃著他所佔據的的地形險要的緣故;敵人遠距離的挑戰我方,這是想要我方進攻,而他所佔據的地形寬廣平敞而有利的緣故啊!

〈孫子兵法.行軍〉  

辭卑而備益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

〔譯〕  

言辭謙卑而防備增加的,這其實是想要進攻啊;言辭強橫而軍隊向前移動的,這其實是想要撤退啊!

〈孫子兵法.行軍〉  

兵非多益〔註一〕,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夫唯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註一〕兵非多益:兵,軍隊。多,人數多。益,有益。兵非多益,軍隊並不是人數越多就越好。

〔譯〕

軍隊並不是人數越多就越好,只有不輕率躁進,並足以團結一致,推斷出敵人的真實意圖,能打敗敵人,才是有用的力量。那些沒有戒備而輕視敵人的人,一定會成為敵人的俘虜。

〈孫子兵法.行軍〉  

卒未專親而罰之〔註一〕,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專親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註二〕,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註三〕。

〔註一〕專親:使士卒親近歸附之意。

〔註二〕合之以文,齊之以武:文,泛指一切和緩、寬容的行為與手段,如仁愛;武,泛指一切激烈、嚴格的行為手段,如威嚴。合,團聚。齊,使士卒秩序、隊列維持整齊,相當於使其守紀律之意。其他兵家對文武的作用也多所闡述,如〈尉繚子.治本〉:「夫禁必以武而成,賞必以文而成。」及〈唐李問對.卷中〉:「文能附眾,武能威敵。」

〔註三〕與眾相得:相得,意味將帥與士卒彼此相處融洽、一團和氣,所以也可說將帥獲得士卒的認同與擁護。

〔譯〕

士卒尚未親近歸附便執行懲罰,那麼他們便不會心服,不服就難以使用了!士卒已經親近歸附而懲罰不能執行,那麼他們就不可用了!

所以用文德來使士卒團結,用武力來使士卒守紀律,這樣的士卒叫做一定可以取勝的士卒。

法令能一貫嚴格執行以來教導他的士卒,那麼士卒就會心服;法令不能一貫嚴格執行以來教導他的士卒,那麼士卒就不會心服。法令能一貫嚴格執行的,這是因為將帥獲得士卒擁護的緣故啊!

〈地形篇〉

〈孫子兵法.地形〉  

故兵:有走者〔註一〕,有弛者〔註二〕,有陷者〔註三〕,有崩者〔註四〕,有亂者〔註五〕,有北者〔註六〕。凡此六者,非天之所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弛。

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註七〕,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導不明;吏卒無常,陣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註一〕走:逃走、逃跑。如〈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註二〕弛:原指放鬆弓弦之意,引伸為鬆弛、懈怠之意。比喻在卒強吏弱的狀態下,懦弱的官吏拉不動、拉不緊這根強橫的弓弦(士卒)。

〔註三〕陷:本意指從高處掉入低下之地形,叫做陷。如〈說文解字.陷〉:「高下也。」段玉裁注:「高下者,高與下有『懸絕之勢』也。高下之形曰陷,故自高入於下亦曰陷,義之引伸也。《易》曰:『坎,陷也。』謂陽陷陰中也,凡深沒其中曰陷。」官吏本就位居高位,士卒本就位居下位,如今又吏強卒弱,這就更加的拉大兩者的差距,他的狀態就好像是「陷」的狀態一樣。

〔註四〕崩:本意指從山上掉落了一大塊土石。如〈說文解字.崩〉:「山壞也。」。〈孫子兵法.火攻〉有言:「將不可以慍用戰」如今大吏「遇敵懟而自戰」,一定要有所損傷。大吏脫離主將,這種情況就好像山崩一樣,所以叫做「崩」。

〔註五〕亂:混亂、沒有秩序。士卒不守紀律,正是將帥沒有威嚴,法令宣導不夠明確所致。「吏卒無常,陣兵縱橫」則是亂的現象。

〔註六〕北:敗走、敗逃之意。意指上述四種狀況都會導致士卒敗逃,所以叫做「北」。

〔註七〕懟:怨懟、怨恨。

〔譯〕  

軍隊有幾種狀態:有「走」的狀態,有「弛」的狀態,有「陷」的狀態,有「崩」的狀態,有「亂」的狀態,有「北」的狀態。這六種狀態的形成,不是上天所降下的災害,而是將帥的過失啊!敵我雙方勢均力敵,而我方卻以一擊十,這叫做「走」的狀態。

士卒強橫而官吏懦弱,這叫做「弛」的狀態。官吏強橫而士卒懦弱,這叫做「陷」的狀態。高級軍官情緒憤怒而不服主將,遇到敵人便因怨恨的情緒而擅自對敵作戰,主將不知道他的能力,這叫做「崩」的狀態。

主將懦弱而不嚴厲,教導法令不夠明確;官吏與士卒情緒反復無常,列陣時混亂不齊,這叫做「亂」的狀態。主將不能推斷出敵人的真實意圖,以少數的部隊攻擊多數的敵人,以衰弱的士卒攻擊強大的敵人,軍隊沒有挑選出精銳的前鋒部隊,這叫做「北」的狀態。

凡是這六種狀態,都是導致失敗的原因:也是將帥最重要的責任所在,不可以不明察啊!

〈孫子兵法.地形〉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譯〕  

地形,是軍隊的輔助啊。推斷出敵人的真實意圖,以制定取勝的策略,計算險阨遠近地形的利弊得失,這是上等將帥的方法啊!知道這些規則而作戰的,一定取勝;不知道這些規則而作戰的,一定失敗。

所以戰爭的規律表示一定取勝的,即使君主命令說不能作戰,執意作戰也可以;戰爭的規律表示不能取勝的,即使君主命令說一定要作戰,執意不作戰也可以啊!所以前進不追求名譽,後退不避免罪責,目的只是為了保護人民的安全,而最終符合君主的利益,這樣的將帥是國家的寶物啊!

〈孫子兵法.地形〉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註一〕;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居死地。愛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亂而不能治;譬如驕子,不可用也。

〔註一〕深谿:深谷。

〔譯〕  

 對待士卒如同對待嬰兒一樣,因此可以與士卒們共赴深谷;對待士卒如同對待愛子一樣,因此可以與士卒們位居死地。

愛護士卒而不能命令他,厚待士卒而不能役使他,紀律喪亂而不能治理他;這樣的士卒就好像驕傲的兒子一樣,不可使用啊!

〈孫子兵法.地形〉

知吾卒之可以擊〔註一〕,而不知敵之不可擊〔註二〕,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註三〕,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困,舉而不窮。故兵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註一〕知吾卒之可以擊:知道我軍士卒是可以用來攻擊的。意指我軍士卒具備了攻擊別人的實力。

〔註二〕不知敵之不可擊:不知道敵人是不可以被攻擊的。意指敵人尚未露出破綻、尚未顯現失敗的跡象。

〔註三〕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不知道地形是不可以用來作戰的。地形因為空間形態的差異而對不同的兵種造成不同的影響,比如車兵適合在平坦寬廣之地作戰,步兵在險阨之地具有優勢等。因此「不可以戰」的地形意指,這樣的地形是對自己的軍隊不利的。

〔譯〕

知道我軍士卒是可以用來攻擊的,而不知道敵人是不可以被攻擊的,這樣的情況只有一半的勝算!知道敵人是可以被攻擊的,而不知道我軍士卒是不可以用來攻擊的,這樣的情況只有一半的勝算!

知道敵人是可以被攻擊的,知道我軍士卒是可以用來攻擊的,而不知道地形是不可以用來作戰的,這樣的情況只有一半的勝算!所以知道戰爭規律的人,行動而不受困,出兵而不窮迫。

所以從事戰爭的人,知道敵人也知道自己,取勝時才能沒有危險;知道天時的變化也知道地形的功用,取勝時才能保全自己。

〈九地篇〉

〈孫子兵法.九地〉

敢問:敵眾以整〔註一〕,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註二〕。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給〔註三〕,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註一〕眾以整:以,且。整,整齊。眾以整,眾多且秩序整齊。

〔註二〕則聽矣:聽,聽從、聽話。則聽矣,則聽話了,猶如說主動權掌握在我方手裡、 敵人的行動受到我方左右。

〔註三〕不給:給,供給、補給。不給,供給不上。

〔譯〕  

冒昧請問:「敵人人數眾多而且秩序整齊,即將來到,要如何對付他呢?」

回答說:「先奪得他所珍愛的東西,那麼他就會聽話了!」

軍隊最重要的一項特質是迅速,這尤其表現在三件事情之上:趁著敵人供給不上的時機有所作為,行走在敵人料想不到的道路上,攻擊敵人所不戒備的地方啊!

〈孫子兵法.九地〉

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無所往則鬥。

〔譯〕  

士卒們陷入太深就不會感到恐懼,沒有地方可去,那麼防守就能穩固;深入敵境就會受到拘束,沒有地方可去,那麼自然就會努力戰鬥。

〈孫子兵法.九地〉  

吾士無餘財〔註一〕,非惡貨也;無餘死,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坐者涕沾襟〔註二〕,臥者涕交頤〔註三〕。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註四〕。

〔註一〕無餘財:身上沒有剩餘、多餘的錢財,意指不吝惜錢財。

〔註二〕涕沾襟:涕,眼淚。襟,衣襟。

〔註三〕涕交頤:交,交錯。頤,下巴。眼淚在下巴交錯,是淚流滿面的結果。

〔註四〕諸、劌之勇:諸,指刺客專諸,曾以魚腸短劍行刺吳王繚,壯烈而死。劌,指刺客曹劌,以勇力服事魯莊公,被魯莊公封為將軍,曾在柯之盟劫持齊桓公,成功要求歸回魯國失地,事後面不改色。兩人皆是極勇之人。

〔譯〕  

我的士卒們不吝惜錢財,並不是討厭財貨啊!不吝惜生命,並不是討厭長壽啊!命令發佈的那一天,士卒坐著的淚沾衣襟,躺著的淚流滿面。然而可以將他們投放在無路可去的地方的,這是因為他們具有了專諸與曹劌的勇氣啊!

〈孫子兵法.九地〉

故善用軍者,譬如衛然〔註一〕。衛然者,恒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身則首尾俱至。敢問:賊可使若衛然乎?曰:可。夫越人與吳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也,相救若左右手。

〔註一〕衛然:此處指蛇名。本意有防衛的典範的意思。

〔譯〕  

 所以善於運用軍隊的人,就好像「衛然」一樣。所謂的「衛然」,是恒山上的一種蛇的名字啊!攻擊他的頭部則他的尾部會來援救,攻擊他的尾部則他的頭部會來援救,攻擊他的腰身則他的頭尾兩部都會來援救。

冒昧請問:「互相仇恨的人所組成的軍隊可以使他們像衛然一樣嗎?」

回答說:「可以。這種情況就好像,越國人與吳國人相互厭惡敵視,然而當他們同坐在一條船上渡河的時候,一有狀況發生,彼此相救的情況就好像是左右手互助一樣。」

〈孫子兵法.九地〉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敗為勝。

〔譯〕

將士卒投放於滅亡的境地卻反而能夠存活,將士卒陷入於死亡的境地卻反而能夠生還。只有當眾人深陷於災害之中,才能發揮潛能、奮力一擊,然後才能反敗為勝。

〈孫子兵法.九地〉

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譯〕  

因此,開始的時候應該表現出像處女一樣的幽靜,使敵人因此喪失了戒心而打開門戶;此後則應該表現出像脫逃的兔子一樣的迅速,使敵人因此來不及抗拒抵禦。

〈火攻篇〉

〈孫子兵法.火攻〉  

夫戰勝攻取,不修其政者,凶!命之曰弗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興軍,將不可以慍用戰〔註一〕;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怒可復喜也,慍可復悅也;亡國不可復存也,死者不可復生也。故明主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之道也。

〔註一〕慍:惱怒、怨恨。

〔譯〕

作戰取勝、攻城拔取,然而卻不修行德政的,會有凶險!這樣的地方不可以停留。所以說:賢明的君主要思慮這件事情,優良的將帥要對它修行德政。

沒有利益不要發動戰爭,沒有獲得民心不要動用軍隊,沒有危險不要主動求戰。君主不可以因為憤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不可以因為惱怒而進行戰鬥;合乎利益才做,不合乎利益就要停止。

憤怒可以回復到高興的狀態,惱怒可以回復到喜悅的狀態;但是滅亡的國家不可以回復到存在的狀態,死去的人不可以回復到活著的狀態。

因此對於這件事情,賢明的君主一定要謹慎,優良的將帥一定要警惕,這是安定國家的方法啊!

〈用間篇〉

〈孫子兵法.用間〉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費日千金。外內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註一〕,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

故明主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註二〕,不可驗於度〔註三〕,必取於人知者。

〔註一〕操事者:操作事業的,猶如說從事自己本業的。

〔註二〕不可象於事:象,類比。事,事件、事例。不可象於事,不可以從事件中類比得出。

〔註三〕不可驗於度:驗,檢查、檢索。度,度量單位,計算經驗的單位,如一度憶起了什麼,又〈鬼谷子.決篇〉:「於是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往事用「度」字,來事用「驗」字,正與此句欲「預先得知(先知)」、欲「以往知來」之意同。不可驗於度,不可以從經驗裡檢索得出。

〔譯〕

  凡是發動十萬大軍,出征千里遠的地方,百姓的花費,公家的奉祿,每天就要用掉千兩金子。國內國外因此騷動不安,人民倦怠於出征的道路之上,因此而不得從事自己本業的,有七十萬家那麼多。

士卒與家人相互守候數年,只為了爭奪那一日的勝利,然而在上位者卻因為愛惜爵位、奉祿、錢財,而不知道敵人的情況的,這是不仁的極致啊!這不是人民的將帥啊!這不是君主的輔佐之臣啊!這不是勝利的主人啊!所以英明的君主與賢能的將帥,之所以能夠有所動作便能取勝敵人,成功出於眾人之上的:這是因為事先知道敵情啊!

要事先知道敵情,不可以從鬼神那裡取得,不可以從事件中類比得出,不可以從經 驗裡檢索得出,一定要從知道敵情的人身上獲取啊!

〈孫子兵法.用間〉

故用間有五:有鄉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註一〕,人君之寶也。鄉間者,因其鄉人而用者也。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者也。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者也。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得於敵者也。生間者,返報者也。

〔註一〕神紀:神,神奇。紀,法則、規律。神紀,神奇的法則。

〔譯〕

用間有五種類型的間諜可供使用:有鄉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種類型的間諜一起發動,敵人不知道他的規律的,這叫做神奇的法則,是君主的寶物啊!

所謂的「鄉間」是指,利用敵人的鄉人作間諜。

所謂的「內間」是指,利用敵人的官吏作間諜。

所謂的「反間」是指,利用敵人的間諜作間諜。

所謂的「死間」是指,在外面散佈假情報,而讓我方間諜得知,而讓間諜被敵人抓去,從而讓敵人上當受騙的。

所謂的「生間」是指,可以活著回來報告敵情的人。

〈孫子兵法.用間〉

故三軍之親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非聖不能用間,非仁不能使間。非微不能得間之實,非密不能得間之寶。密哉密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聞間事者與所告者皆死。

〔譯〕

所以在三軍之中,關係沒有比間諜更親近的,賞賜沒有比間諜更豐厚的,事情沒有比間諜活動更隱密的。

不是聖人不能運用間諜,不是仁人不能役使間諜。不夠小心仔細不能取得間諜的真實意圖,不夠隱密不能取得間諜珍愛的東西。隱密啊!隱密啊!沒有地方不運用間諜啊!

與間諜謀劃的事情尚未發佈,那些聽到這件事情的人與告知他們這件事情的人都要處死。

〈孫子兵法.用間〉

五間之事,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譯〕  

五種間諜的事情,一定要知道,知道的關鍵一定在於反間身上,所以對待反間不可以不優厚啊!

〈孫子兵法.用間〉  

唯明主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所恃而動也。

〔譯〕

英明的君主與賢能的將帥,能夠動用具有上等智慧的人作間諜的,一定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功。這是戰爭的關鍵,是三軍的行動所依賴的根據啊!

回酒星首頁!Back to Simon's Home

Make a free website with Yola